Friday, July 14, 2017

文藝香港

早幾年重拾玩筆寫字的樂趣後,會常常去看看(中國)書畫展,幸運地在灣區有個矽谷亞洲藝術中心,當然,在香港機會就更多;今次訪港第一週就在中環大會堂看了三個書畫會:香港中國美術會、九鼎書法會及筆尋嘗畫會的會員作品展。九鼎書法會更是「開正我嗰瓣」:大力推廣古書體,展出很多金文篆隸之作。
今次也看了以本土為主題的畫展,其實本來打算到觀塘的一新美術館,陰差陽錯卻去了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(在荷花池拍攝不到荷花,幸好找到此館不算白行一趟)
至於音樂會,下機當晚在D100爵士鍾情FB頁的介紹下去了旺角樓上餐廳(真的叫做Upper,位於「著名」砵蘭街地區一座架步林立的大廈!)的一場音樂會,是由鼓手Nate Wong領軍的Wong Way Down,玩的是Fusion風格爵士樂,包括多首原創作品,這隊樂隊創作及演奏水平均相當高。臨尾Nate用melodica玩了幾首歌,無獨有偶,這是我最最最近期玩的樂器!
在機上讀港版星島日報,介紹HKCO4U(香港中樂團「為你」)這場以年輕樂手為主角的音樂會,如果我沒有記錯,原來自小就喜愛中樂的我從來未曾去過一場專業正式的中樂會!(小朋友演出不算)演出場地地址就是香港中樂團,其實位於上環文娛中心之內。當晚第一個驚喜,就是我久聞大名的炎黃第一鼓閻學敏擔任司儀,他笑說由於近日天氣炎熱,打鼓會火氣攻心,因此當晚音樂會並無打鼓部份,他改為負責介紹作品及樂手。第一首作品以一支低音大笛為主角,玻璃鋼製造的大笛我是首次見識,音質雄渾有勁。而由揚琴伴奏的二胡獨奏傳統作品一枝花,就讓二胡高手施展出渾身解數。接著是香港作曲家廖穎琛的琵琶作品花針,正如鼓王指出該作品利用琵琶發出十幾種不同的聲音,實在變化多端,掃弦手法令我想起力度澎拜的重金屬及Flamenco結他!由兩枝二胡合奏的良宵,老實說也不太特出,不過鼓王說這是兩人對話版卻沒有錯。接著五首均為胡樂(高胡,二胡,胡,低音胡)四重奏:也就是以西樂弦樂四重奏為藍本的一種編制,我也是首次接觸。對於參考西樂的做法,我也感到頗矛盾:一方面,玩西樂流行樂的我,對西式的和音手法比較「習以為常」,而中式合奏大家大致上玩同一個旋律的手法不是那麼「認同」,卻同意那是值得保留的傳統;其實對於「新VS舊」這一點,我找到一篇詳盡的分析。我想各種玩法都有高人可以玩得好聽吧。當晚的四重奏我最欣賞由旅居北京德國音樂家「老鑼」的作品「燃燒希望」,至於當晚首演另一首香港音樂家譚逸昇所編,由三首中港台名曲(康定情歌,月光光,高山青)串成的作品,當然有點「政治正確」的味道,其實也編得頗為有趣,例如所用的chromaticism有點爵士味。(對我來說更有點個人感情:康曲的歌詞「廿八蚊一塊....」當年啟發了我們把樂隊名稱改為SPS,而SPS就曾在上環文娛中心比賽,演出了「電訊盈科」)
週末最後一擊去了另一個(中環近上環)樓上表演場所「花好音樂廳」的Funk jazz之夜,演出包括Mike Stern, John Scofield, Jaco等等的名作,兩位結他手Simon Yu和Wilson Lam,相對後者簡單一部BOSS multi-effect, 前者的Stomp box算多籮籮,總之各有各特色。

後記:在Google老鑼時得知早幾年他因為作品《法海你不懂愛 》惹來宗教界及其他人士抨擊他侮辱佛教人物。老老實實,以我對白蛇傳少少的認識,的確覺得故事中的法海有點多管閒事,我這講法是否要被禁呢?

Wednesday, July 12, 2017

何文田A3遊

去年十月觀塘綫延綫通車很多傳媒提到新的何文田站依山而建,部分出口遠高於月台,例如由月台到通往愛民邨的A3出口共五百多級樓梯,和廿五層樓相若,被毛記電視惡搞,我一直就想去行行。今天正好要去紅磡張榮記,似乎會坐港鐵去黃埔站並會經過何文田站,不過家人教路,在旺角的話搭巴士(6C,6F)較方便,在張榮記再問如何去黃埔站,原來最近的站就是何文田站!入站前看到的裝飾覺得甚有特色,在閘口這一層行去A3減省了月台上來的樓梯,所以只得百多級而已。

題外話:今天是觀音誕(每年有數天,這天是成道日),我們經過觀音廟,見香火鼎盛。

Monday, July 10, 2017

Cycling and sailing (and a new America's Cup winner!)

I have been loosely following this new edition of the America's Cup since Oracle USA's miraculous victory 4 years ago. I watched a bit of the Louis Vuitton Cup competition earlier this year and was surprised by the new system used by Team New Zealand: instead of winding with arms and hands, they used a bicycle-like pedaling system which winds with leg power. I was very curious and immediately Googled it and found this article. And I missed the TV coverage of all America's Cup races until it's over! This time no comeback from USA. This new pedal system seems to be THE innovation that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success of Team New Zealand according to this article. Congrat to the Kiwis! (yeah, Larry doesn't win every tim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