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anuary 18, 2013
今日聽左乜?
通常獨自開長途車(包括上SF返工)都會炸機,今早揀了Rhapsody推薦的Dark Tranquillity 2010作品We are the void。DT保持一貫的高水準,正宗melodic death metal。接著把時間推前十年,聽了Miranda Sex Garden最後作品Carnival of Souls,記得九十年代行唱片舖,老闆見我喜歡Dead can Dance同Cocteau Twins向我推薦94年MSG的Fairytales of Slavery,那時反而沒有現在覺得MSG啱聽,十幾年來可能開過一兩次來聽而矣。其實女聲、電子音樂加點弦樂,相當好feel(可能因為早幾年才開始拉小提琴吧)此碟相信還在香港家中唱片架上被塵封。
回到公司,新編排座位附近的同事原來是那位常常要講電話的大忙人,我基本上很怕聽別人用電話傾公事(比自己在電話傾公事更厭惡),講私事又作別論;特登在公司放了一個廉價但隔聲的大headphone,今早再回去十年,播了另一張Rhapsody推薦的八十年代唱片,那是我當年從二手店執到的寶物但後來失蹤的Depeche Mode演唱會現場錄音101。來加州早年,坐車行101,都會想起該碟呢。聽到Strange Love,就會想起沙田新城市廣場以前的賓士滾軸溜冰場,差不多次次去DJ都會播!當然還有Winnie幫我從黑膠dub落cassette的精選;那時幫她錄不少軟硬,真是禮尚往來。
晚上繼續八十年代,播了好些New Order的精選作品,當然包括大學時代去ball必播的Bizarre Love Triangle啦。原來New Order在05年還有新作Waiting for the Siren's call,基本上貫徹樂隊風格,可以一聽。
突然想起,很多以前聽開的樂隊踏入廿一世紀仍有新作(又例如另一隊今天找過的And Also the Trees)不過除了Depeche Mode及The Cure之外,已經沒有再follow了。究竟過去十年我聽甚麼?其實倒也不難查證。看看HD入面自己rip的CD,05年之後推出甚至購入的已沒有幾張,從我在此帖所寫可證實。被ripped的CD以爵士佔大多數,由已作古的殿堂級人馬至當今樂手均有;其次是古典,浪漫派至廿世紀現代作品等等,少數rock band如Testament, Death, Oasis及Tool。而我從04年開始使用Blogger,所發的帖也是圍繞以上genre。
再一次印證,年紀大了,口味會變得固定,現在聽synth pop及goth可能是懷舊成份居多。雖然如此,我很有心地追上時代,未必會捧所有當時得令流行作品,但間中也有心水歌手如Katy Perry或歌曲如Ellie Goulding的Light,連Gangnam Style也覺有可取之處呢;堅持作為音樂人不能活在過去。
Wednesday, January 16, 2013
Tuesday, January 15, 2013
HMV,你要活下去!
從新聞得知英國老牌唱片連鎖零售店HMV宣佈破產,員工面臨失業,認真傷感。由十幾歲開始,逛唱片舖已成為我最大樂趣之一,旺角到沙田大大小小唱片舖我都逛過不少,記得當年兩個名字有荷李活的商場有多家唱片舖,競爭激烈,卻均門庭若市。我一直有看樂評然後找碟來聽的興趣,很多選擇頗為冷門,在這些唱片舖找到的機會一半半;雖然如此,也常常在那裡花光零用錢。之後第一次去美國,老校友熱情招待,更帶了我們去他至愛的Tower Records,那次經驗對我頗為震撼:皆因一生從未到過面積如此大,選擇如此齊全的店!想來對我選擇留學美國影響不少。如果當年去的是英國和HMV,可能我一生從此改寫也說不定:P
其實後來HMV登陸香港,我每次回港也逛得不少,雖然睇和買不成正比,基本上在其他店舖找得到的都比它便宜,但HMV選擇實在優勝,我喜歡的爵士古典唱片有時只它一家才有,還可試聽,所以也幫襯不少,好些都是因為HMV介紹而認識及購買呢。最近一次,就買了「國寶薈萃」這一張精彩的中樂CD,雖然只是「雜錦」精選碟,選曲頗有心思,小冊子製作亦甚為精美。
可惜時不與唱片舖,今日的HMV,只是比當日倒下的Tower Records慢了幾步吧。連我這樣發燒的樂迷,一年也買不到五隻CD,Rhapsody等網上服務實在太便宜又方便了。新一代更只會上YouTube找歌聽,然後到iTunes買在iPhone播;行唱片舖對他們而言,就像賣飛機欖對我們一代同樣陌生!
今天才知原來Beatles因為HMV介紹才認識George Martin,HMV立此大功,音樂之神應保佑它一百年不倒吧。希望HMV找到白武士打救,不致倒閉。
Sunday, January 13, 2013
觀塘故事
雖然十歲以前家在觀塘,不過對其印象反而不及之後的沙田清晰。記得小巴的牌會寫「官塘」,一如香港其他已改名的地方(大尾篤->大美督)上期壹週刊有篇訪問個五十歲一樓一,提到觀塘歷史:
據香港開埠前歷史的文獻《新安縣志》記載,觀塘原名「官富場」或「官塘」,是個官方曬鹽場,早在宋朝已經出現,但繁榮地段不是裕民坊,而是現時的茶果嶺、牛頭角一帶。
觀塘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展,當年觀塘道是海邊,裕民坊是小山丘,人煙不多,只有少數木屋,港英政府選了該址為第一個衞星城市,希望把觀塘建成一座花園城市。
當年的設計中,今日的仁愛圍是觀塘大會堂,小販市場是休憩用地,仁愛圍巴士站是庭園,但隨着偷渡潮,原本規劃的藍圖沒有出現,反而隨着人口增加,觀塘市中心出現大量加建及僭建,在雞寮(今翠屏邨)更加建了徙置區。
被安置到觀塘的居民,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動力,大量廉價勞工,為該區廠家提供豐富人力資源。觀塘於一九五七年完成填海後,漸漸變成一條大型工業邨,工人宿舍就在徙置區和木屋附近,高層宿舍則位於半山上的月華街。
三年前展開的《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》,以裕民坊為中心,重建佔地五點三公頃,是香港歷來最大一次。
當年「紅」極一時的左派陣地,六七暴動遭防暴隊衝入查封的「銀都戲院」三年前第一間拉閘,同齡的「寶聲戲院」則暫改裝成卡拉 OK和食肆。仁愛圍雞記麻雀館,明年初便要清拆。
裕民坊亦將在二○一三年展開正式拆卸,現時九成九店鋪和住宅已被市建局收購,街道上到處都見到市建局封條,整個裕民坊,人去樓空,如一座孤城。
凌記書店老闆陳伯在輔仁街經營書店幾十年,拆卸在即,他仍舊如廿年前一樣,坐在摺櫈上守着他的書。附近牛腩麵店已全部結業,「牛腩巷」獨獨只剩下凌記死守經營。陳伯八十幾歲了,打烊時間,等候六十多歲的兒子前來幫手才夠力拉閘關門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