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的日子,家住得遠,又喜歡常常周圍去,花在坐車的時間實在不少,幸好不用自己開車,所以可以隨意欣賞街景。近年醉心書法,發現香港街上店舖招牌的字體變化多端,實在很有觀賞價值!原來隸書行書甚至草書也很常用。當然,從小學和寫的楷書是主流。近年這些招牌上所用的字體成為了話題:領展旗下的店舖招牌「被統一化」,早年常用的「北魏楷體」被換為「黑體」。以下摘自中文字體設計師許瀚文接受《香港01》的訪問:
小店所用的「白底紅字」為北魏楷書,是世界有名、香港獨有及廣泛運用在商店和招牌的中文書法風格,對於北魏楷書被換走感到可惜。許以圖中「永記辦館」為例,指原有招牌的北魏楷書感覺神氣、有精神而靈活,在本土香港人眼中與辦館小店形象更為配合。 許瀚文補充指,北魏楷書筆劃誇張明顯,字的輪廓鮮明,辨識度極高;加上店舖招牌風格能否讓顧客留下深刻印象至為重要。許指,雖然新更換的黑體有簇新感,但黑體四平八穩,無甚驚喜;缺乏性格之餘,亦失去北魏楷書的靈活感。
計我話:這位許生實在太客氣了!這個黑體不止無驚喜,根本就是死氣沉沉!「輸入」電腦文字處理時使用(就如現在在此ipad打字),排得整整齊齊,也算合適,但「輸出」讓人觀看就毫無美感了。想不到我這個觀點有專家同意!此文引述字體設計師陳濬人:
電腦字體主要用作輸入內文,放大變成標題跟字款本身的設計原意有所不同,變成招牌感覺更是奇怪。
陳並指北魏體能夠盛行因夠實用,「起筆收筆都很誇張,比較鈍和倔,回筆很粗,令字體挺拔突出,最重要是遠距離亦能清楚看到。」
其實這些書法招牌出自何人手筆,傳媒也有查究,上文介紹了(內有多圖,包括不同字與字體的例子,其中一個有張又有蘇,正是我兩位寫書法的老友的姓氏!)多位「街頭書法家」,寫這張蘇記的是華戈,而當年很多北魏體招牌出自名家區建公,另一位多產的書法家則是精於隸書的謝熙,根據百度:
其實這些書法招牌出自何人手筆,傳媒也有查究,上文介紹了(內有多圖,包括不同字與字體的例子,其中一個有張又有蘇,正是我兩位寫書法的老友的姓氏!)多位「街頭書法家」,寫這張蘇記的是華戈,而當年很多北魏體招牌出自名家區建公,另一位多產的書法家則是精於隸書的謝熙,根據百度:
1952年,他旅居香港,對索書者,有求必應,從不高價取值。故他的書法於50年代中,便已遍布港九商市及文化單位。如惠康、永安,大元等公司,國際、嘉麗華酒樓、新鴻基地產、通亨銀行等招牌大字均為先生所書。這單爭議令我對魏碑體增添了不少興趣!魏碑既有楷書也有隸書,例如前秦廣武將軍碑就很有參考價值。(經友人指出,作為五胡十六國之一曾經實力強橫的前秦滅亡後才有北魏,不過似乎該時代的作品也被統稱為魏碑)